南涌姑婆屋的百年故事 不婚女性群居修行「生养死葬」 荒废后英籍警长租住保建筑原貌|Yahoo 2024-11-13 娱乐 114℃ 0 【 新闻报道】位于新界东北一隅的南涌,有一座逾百年历史的「姑婆屋」。岭南大学退休教授陈顺馨约十年前搬入南涌务农时,在山野间意外发现此屋。她组成研究团队书写此屋的历史,透过访问村民、回顾文献,发现姑婆屋曾经接收附近十数条村失婚、未婚等女性,此屋不只是一群独身女性自力更新的象徵,更与宗族支持、宗教信仰有莫大关连。开往沙头角的小巴一路往郊外驶去,直到鹿颈路转弯,不消几分钟就到了南涌。从小巴站步行约10分钟,便见到举着伞的顺馨在路口等着。她带着记者走到半山,推开山野间一道铁闸,步入闸内即可听见流水淙淙,曲折小路尽处便是姑婆屋「蕴贞堂」。佔地逾万尺 耕田自给自足蕴贞堂主楼始建于1908年,经过数次扩建,成为有东西翼的建筑群,包括两层式楼房、门前庭园,装饰讲究雅緻。昔日姑婆在建筑群前方耕作的梯田,连同建筑群共佔地逾万平方尺。该地由鹿颈陈屋捐出,姑婆屋经村民筹建,南涌李屋则负责管理,目前由村民李国华三代人代理。姑婆屋前的梯田,由姑婆开垦,顺馨估计南涌李屋有份提供协助。姑婆以前用过的洗脸盘,保留至今。姑婆修行用的经书,最早的经书版本源自清朝。姑婆屋供不婚女性群居,包括未婚、失婚女性,互相照顾及共同修行。据研究团队所知,蕴贞堂除了接收附近十数条村失婚、无依无靠的女子,也有女子是被家人送到蕴贞堂修行的,高峰期有十多二十位姑婆在蕴贞堂共同生活,以床数计则有44张。团队引述受访村民指,入住姑婆屋的不一定是年纪大的,也有7、8岁的女生被送到蕴贞堂,十多岁离开、后来结婚。「姑婆」主要靠耕田自给自足,高峰期更可将多余农产品带到沙头角趁墟卖钱,其他经济来源包括香油、家族子侄供养。蕴贞堂为姑婆提供「生养死葬」,过身姑婆的灵牌会置于主楼大厅。姑婆屋内的观音堂,是最早姑婆拜神及修行的地方。姑婆为家族祭祀祈福 备受尊敬研究团队整合此屋历史,今年出版新书《南涌讲古:被遗忘的香港故事》。团队在该书形容蕴贞堂融合了汉人宗族制度下的家族式女斋堂,以及先天道女斋堂的特色(包括持斋守贞),开销主要靠家族支援,斋堂提供节日供斋及为家族祈福等家族宗教活动。换言之,姑婆屋不单是一群女性聚居的地方,更具备家族宗教功能,姑婆也备受尊敬。顺馨在研究过程主要负责访问村民,「好有趣的,问多一个又多一个(关于姑婆屋的)版本,这个就是口述历史有趣的地方。」她最记得是第二代姑婆屋主持黄炳娇的故事。有移居爱尔兰的黄炳娇后人去年重阳节回来姑婆屋拜祭黄,顺馨得悉后很想访问后人,但对方已经离开。顺馨没有放弃,几经曲折终于联络上对方并完成访问,为黄炳娇的个人背景、医治村民的故事补上重要的一笔。书中述及,目不识丁的黄炳娇「医好咗好多人」,懂得把脉、用艾炙、开药方,更会落山出诊,赚钱支持蕴贞堂的运作。充满传奇色彩的第二代姑婆屋主持黄炳娇,据讲目不识丁,但懂得用草药医治疾病。(受访者提供)英籍警长翻杂物寻代理人电话 回归时期成为租客姑婆屋曾在198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而荒废,直至英籍警长Ron在殖民管治结束、準备退休回英之际,却在山林间发现这座建筑,在杂物堆找到写有英国电话的信纸,电话接通了早年移居英国、姑婆屋的代理人李国华。Ron成为了姑婆屋租客,整理并展出姑婆的物件,更将梯田改建成花园,姑婆屋的原貌才得以保存至今。姑婆用过的东西现在被视作展品,部分更备有说明,包括这个熨抖。姑婆的生活起居用品都保存得相对完整。英籍警长过身后,他的太太于2021年亦返回英国老家,姑婆屋代理人续将房间租出,经过筛选的租客必须尊重并愿意保育姑婆屋,目前正分租予数个租客。这样的保育方式彷彿延续了姑婆屋的生命,团队另一作者、都会大学助理教授陈慧燕对古蹟保育的想像。她第一次接触这座百年历史的姑婆屋,并非随便走入来的,而是参与在里面举办的瑜珈班才获准入内。姑婆屋现出租予不同租客,这是其中一位租客所养的哥基。见证社会变迁 不排除姑婆社群有女同志团队另一成员、研究性别议题的大学讲师杨静怡则形容,发掘姑婆屋历史的过程像侦探查案,从中见到香港的社会变迁,也有英殖的历史元素;百年前的不婚女性选择住在一起,要面对的是如何与父权文化共存,例如姑婆不只是自力更生,更同时担起为家族祭祀祈福的角色;但在百年后的今天,想要搬出来与朋友共居或近居,挑战已经不是来自父权体系,更多的是土地及房屋问题。她补充,这不是指以前的社会条件更有利不婚女性群居,而是百年前后所需的社会条件不再一样。她过去多次的新书分享会上被问到姑婆社群有否女同性恋,主力回顾文献的她不排除这个可能,但没有充分支持,也不是章节重点,未有深究。研究团队要梳理姑婆屋历史,只能凭村民的记忆及有限的历史材料。团队承认书中有很多未能补白的地方,例如三代姑婆主持的事迹、上山原因、几岁上山等、黄炳娇的「神通力」真伪、蕴贞堂兴衰原因与经过等。但陈慧燕仍然认为书中所载内容是有价值的,「它丰富了姑婆的形象,丰富了女性的形象。」顺馨则形容此书是抛砖引玉,期望「留白」,让后来的人继续研究。三位作者(左起)杨静怡、陈顺馨、陈慧燕,都是现职或已退休大学教授。《南涌讲古:被遗忘的香港故事》作者:陈顺馨、周豁然、鹤圆、郑世亮、山地、松木、杨静宜、陈慧燕出版社:芦苇花开生态教育基金售价:$288销售点:可查阅Facebook专页其他人也在看 上一篇 遭示威社工踢伤男督察索偿获判胜诉 法庭判44.6万元赔偿 下一篇 《黑白大厨》安成宰Subway广告重现节目点评场面超搞笑,网民:幸好三文治里是生菜,不用看熟度 相关推荐 #两只狗跟了葛夕,留几手回应狗会不会改名 俄罗斯将关闭“日俄友好象征” 桥梁断裂引发争议 今冬以来我国为何降水偏少?气象专家分析 雨雪稀少原因揭秘 男孩被妈妈骂爬二楼隔层躲两天 今冬以来我国为何降水偏少 副高偏强抑制降水 打牙祭是怎么来的?大寒和小寒哪个更冷?
【 新闻报道】位于新界东北一隅的南涌,有一座逾百年历史的「姑婆屋」。岭南大学退休教授陈顺馨约十年前搬入南涌务农时,在山野间意外发现此屋。她组成研究团队书写此屋的历史,透过访问村民、回顾文献,发现姑婆屋曾经接收附近十数条村失婚、未婚等女性,此屋不只是一群独身女性自力更新的象徵,更与宗族支持、宗教信仰有莫大关连。开往沙头角的小巴一路往郊外驶去,直到鹿颈路转弯,不消几分钟就到了南涌。从小巴站步行约10分钟,便见到举着伞的顺馨在路口等着。她带着记者走到半山,推开山野间一道铁闸,步入闸内即可听见流水淙淙,曲折小路尽处便是姑婆屋「蕴贞堂」。佔地逾万尺 耕田自给自足蕴贞堂主楼始建于1908年,经过数次扩建,成为有东西翼的建筑群,包括两层式楼房、门前庭园,装饰讲究雅緻。昔日姑婆在建筑群前方耕作的梯田,连同建筑群共佔地逾万平方尺。该地由鹿颈陈屋捐出,姑婆屋经村民筹建,南涌李屋则负责管理,目前由村民李国华三代人代理。姑婆屋前的梯田,由姑婆开垦,顺馨估计南涌李屋有份提供协助。姑婆以前用过的洗脸盘,保留至今。姑婆修行用的经书,最早的经书版本源自清朝。姑婆屋供不婚女性群居,包括未婚、失婚女性,互相照顾及共同修行。据研究团队所知,蕴贞堂除了接收附近十数条村失婚、无依无靠的女子,也有女子是被家人送到蕴贞堂修行的,高峰期有十多二十位姑婆在蕴贞堂共同生活,以床数计则有44张。团队引述受访村民指,入住姑婆屋的不一定是年纪大的,也有7、8岁的女生被送到蕴贞堂,十多岁离开、后来结婚。「姑婆」主要靠耕田自给自足,高峰期更可将多余农产品带到沙头角趁墟卖钱,其他经济来源包括香油、家族子侄供养。蕴贞堂为姑婆提供「生养死葬」,过身姑婆的灵牌会置于主楼大厅。姑婆屋内的观音堂,是最早姑婆拜神及修行的地方。姑婆为家族祭祀祈福 备受尊敬研究团队整合此屋历史,今年出版新书《南涌讲古:被遗忘的香港故事》。团队在该书形容蕴贞堂融合了汉人宗族制度下的家族式女斋堂,以及先天道女斋堂的特色(包括持斋守贞),开销主要靠家族支援,斋堂提供节日供斋及为家族祈福等家族宗教活动。换言之,姑婆屋不单是一群女性聚居的地方,更具备家族宗教功能,姑婆也备受尊敬。顺馨在研究过程主要负责访问村民,「好有趣的,问多一个又多一个(关于姑婆屋的)版本,这个就是口述历史有趣的地方。」她最记得是第二代姑婆屋主持黄炳娇的故事。有移居爱尔兰的黄炳娇后人去年重阳节回来姑婆屋拜祭黄,顺馨得悉后很想访问后人,但对方已经离开。顺馨没有放弃,几经曲折终于联络上对方并完成访问,为黄炳娇的个人背景、医治村民的故事补上重要的一笔。书中述及,目不识丁的黄炳娇「医好咗好多人」,懂得把脉、用艾炙、开药方,更会落山出诊,赚钱支持蕴贞堂的运作。充满传奇色彩的第二代姑婆屋主持黄炳娇,据讲目不识丁,但懂得用草药医治疾病。(受访者提供)英籍警长翻杂物寻代理人电话 回归时期成为租客姑婆屋曾在198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而荒废,直至英籍警长Ron在殖民管治结束、準备退休回英之际,却在山林间发现这座建筑,在杂物堆找到写有英国电话的信纸,电话接通了早年移居英国、姑婆屋的代理人李国华。Ron成为了姑婆屋租客,整理并展出姑婆的物件,更将梯田改建成花园,姑婆屋的原貌才得以保存至今。姑婆用过的东西现在被视作展品,部分更备有说明,包括这个熨抖。姑婆的生活起居用品都保存得相对完整。英籍警长过身后,他的太太于2021年亦返回英国老家,姑婆屋代理人续将房间租出,经过筛选的租客必须尊重并愿意保育姑婆屋,目前正分租予数个租客。这样的保育方式彷彿延续了姑婆屋的生命,团队另一作者、都会大学助理教授陈慧燕对古蹟保育的想像。她第一次接触这座百年历史的姑婆屋,并非随便走入来的,而是参与在里面举办的瑜珈班才获准入内。姑婆屋现出租予不同租客,这是其中一位租客所养的哥基。见证社会变迁 不排除姑婆社群有女同志团队另一成员、研究性别议题的大学讲师杨静怡则形容,发掘姑婆屋历史的过程像侦探查案,从中见到香港的社会变迁,也有英殖的历史元素;百年前的不婚女性选择住在一起,要面对的是如何与父权文化共存,例如姑婆不只是自力更生,更同时担起为家族祭祀祈福的角色;但在百年后的今天,想要搬出来与朋友共居或近居,挑战已经不是来自父权体系,更多的是土地及房屋问题。她补充,这不是指以前的社会条件更有利不婚女性群居,而是百年前后所需的社会条件不再一样。她过去多次的新书分享会上被问到姑婆社群有否女同性恋,主力回顾文献的她不排除这个可能,但没有充分支持,也不是章节重点,未有深究。研究团队要梳理姑婆屋历史,只能凭村民的记忆及有限的历史材料。团队承认书中有很多未能补白的地方,例如三代姑婆主持的事迹、上山原因、几岁上山等、黄炳娇的「神通力」真伪、蕴贞堂兴衰原因与经过等。但陈慧燕仍然认为书中所载内容是有价值的,「它丰富了姑婆的形象,丰富了女性的形象。」顺馨则形容此书是抛砖引玉,期望「留白」,让后来的人继续研究。三位作者(左起)杨静怡、陈顺馨、陈慧燕,都是现职或已退休大学教授。《南涌讲古:被遗忘的香港故事》作者:陈顺馨、周豁然、鹤圆、郑世亮、山地、松木、杨静宜、陈慧燕出版社:芦苇花开生态教育基金售价:$288销售点:可查阅Facebook专页其他人也在看